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信息科 ?張文莉
我從1989年開始學(xué)習(xí)中國畫,就有一個愿望,那就是臨摹一幅完整的《八十七神仙卷》。
截止2015年共臨摹了三次,許是因為自己的功力不足或耐力有限,都以失敗告終。
最近因為畫一幅仕女圖的時候,錯把生宣當(dāng)成熟宣描了半個月的線條,上色的時候才發(fā)現(xiàn)宣紙錯矣,卻為時已晚,頗受打擊。為了恢復(fù)信心,安撫心情,于是,把當(dāng)年學(xué)習(xí)的那本書里面的長卷翻出來,鋪一紙素宣,開始一個“慢”畫的過程。
我之所以四次臨摹這幅長卷,是因為我喜歡工筆畫,而線條是工筆畫的靈魂,要想畫好一幅工筆,線條非常重要。
而《八十七神仙卷》吸引我的還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。
《八十七神仙卷》是一幅長292CM寬30CM的絹本白描人物畫卷。據(jù)說上一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公開展出還是十年前,僅僅展出半日,剩余展期便由復(fù)制品替代。作為學(xué)貫中西的大藝術(shù)家,徐悲鴻對該畫評價極高,認為“世界所存中國畫人物無出其右”,“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能力作此畫者,當(dāng)不過五六人”。
1937年,徐悲鴻在香港從一個德國人手中買下此畫,依畫中內(nèi)容定名為《八十七神仙卷》,并刻了一枚“悲鴻生命”印于其上。它在1942年云南抗戰(zhàn)期間失竊。1944年友人在成都見到此畫,于是徐悲鴻再次以重金買下。1948年他為其重新裝裱,并重新印上“悲鴻生命”四字印章,以表珍視。直到1953年他去世,夫人廖靜文將此畫捐獻給了國家。
正是因為這個故事的吸引,和懷著對悲鴻先生的敬仰,所以開始第四次臨摹此幅長卷。
這幅長卷是繪有87位道教人物的白描畫像,細看此畫,有三位帶有頭光的主神、十位武將、七位男仙和六十七位金童玉女。表現(xiàn)的是天上仙境進行活動的場面,畫面歡愉莊重,群仙簇擁著三位主神緩步由畫面右端向左邊緩緩行進,姿態(tài)豐盈優(yōu)美。使人想起宮闕聚會、玉皇王母、三山五岳、朝圣祝壽的場面。
這幅長卷,因為畫幅大,難度也大,因為白描對線條要求很高,勾線要圓渾有力,才能飽滿而富有彈性。線條的力量在于筆尖和宣紙的摩擦,這樣的線條才顯得有力,也便于線條的遒勁揮灑。在描繪人物的衣袖飄帶、衣紋皺褶、流蘇等線條時都要講究藏鋒、行筆、回鋒,這樣的線條才含蓄有力、極具動感,才能清晰明快地表現(xiàn)整個畫面的效果。其次整個畫面豐富,上下方的云朵之多且連貫,穿插的荷花也別有韻味,因為把力量和變化結(jié)合起來的線條,所以才能達到白描用線的美感。人物的臉型接近唐代審美觀,衣飾飄帶流利,“吳帶當(dāng)風(fēng),唐韻猶存”如是。描繪著旌旗上的那些掛著不知名的眾多寶貝,仿佛已經(jīng)聽到叮叮當(dāng)當(dāng)?shù)穆曇魪奶於盗?.....
我在朋友圈發(fā)了幾張局部圖片,有朋友不解的問:你臨此畫都第四次了,是什么原因讓你如此堅持?我說:一個愿望而已。
僅僅就是這一個愿望,足以讓我的業(yè)余時間全力以赴,經(jīng)?!巴场?。我享受著孤獨的創(chuàng)作,喜愛著遒勁的線條。如果靜心于線條之間,可以遠離喧囂和紛擾,于紛繁紅塵中持一份淡定,這何嘗又不是一種修煉呢?
談到繪畫,自覺是一個虔誠的信徒。被藝術(shù)魅力所吸引固然是原因之一。更為重要的是,風(fēng)雨不變,寒暑不輟,孜孜以求,至今雖乏善可陳,卻對它近乎癡迷。繪畫帶給我超現(xiàn)實情感的慰藉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外,更契合了靈魂深處最本真的自我,它帶給我簡約而單純的生活方式,是我最喜歡的。
正是由于自己始終秉持著對繪畫的這分赤子之心,才有了足夠的信心去完成這幅長卷。??
-